全球比特幣期貨交易所解說【BitMEX、芝商所(CME)】
比特幣大跌,「期貨」竟是罪魁禍首?
2018幣圈動盪,比特幣創了新高,也創了史上最大跌幅!有人說近期巨大波動是各大交易所上線比特幣期貨,比特幣被做空所造成的。
比特幣期貨的上線,對整個區塊鏈資產交易產業來說是絕大的利好!它意味著傳統的區塊鏈資產交易正逐步走向成熟的金融生態!那麼,比特幣期貨的真正影響有哪些呢?
蔓延全球的比特幣期貨-比特幣期貨的真正影響力
日本經濟學家Yukio Noguchi最近在一篇專欄文章中聲稱,從牛市到熊市的突然變化,是2017年12月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推出的比特幣期貨市場引發的。
Noguchi表示,加密貨幣價格下跌與期貨市場之間的相關性並不僅僅是巧合,他聲稱,比特幣期貨市場是2018年市場調整的主要促成因素。他說:「因為現在比特幣期貨交易成為可能,你再也不會看到比特幣的快速上漲。」
全球各大比特幣期貨交易所比較
交易所 | 比特幣上線時間 | 交易條件 |
1/BitMEX比特幣期貨交易所 | 2014年 | 低,一般投資者可以參與 |
2/芝加哥選擇交易所(CBOE ) | 2017年12月10日 | 高,一般投資者無法參與 |
3/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 | 2017年12月18日 | 高,一般投資者無法參與 |
4/納斯達克(NASDAQ ) | 2019年第一季(預定) | 高,一般投資者無法參與 |
5/Bakkt (紐約證券交易所的兄弟交易所) | 2019年3月(預定) | 高,一般投資者無法參與 |
2017年12月,比特幣最高價格突破1萬美元/顆;
2017年12月10日,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上線比特幣選擇權交易;
2017年12月18日,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上線比特幣期貨交易(全球最大、最古老的期貨交易所);
圖: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
【CME比特幣期貨上市週期】3月季月週期(3月、6月、9月、12月)最近2個月加上不在3月季月週期的最近2個"序列」月份。
【CME比特幣期貨交割日】最後一個交易日是合約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
【CME比特幣期貨交割時間】到期期貨的交易終止時間是最後一個交易日倫敦時間下午4:00。
納斯達克 (NASDAQ)-全球第二大的證券交易所,也計劃於2018年第二季推出比特幣期貨交易;
另外,東京金融交易所、德意志證券交易所也正在籌備比特幣期貨的交易…
為什麼比特幣期貨會如此火紅?
芝商所(CME)是全球最大的衍生性商品交易所,納斯達克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電子證券交易所,上線比特幣期貨顯示比特幣的投資價值與儲值價值已被主流金融體系承認,比特幣有了一個合法的身分;
同時也傳遞出一個訊息:這些主流金融體系看好比特幣期貨的前景,認為比特幣期貨有巨大的交易潛力!
數據顯示:
全球股票的市值約64.85兆美元;
全球黃金現貨的市值約7.7兆美元;
全球白銀現貨的市值約170億美元;
全球所有央行發行的硬幣和紙幣總價值約7.6兆美元
而全球各種以現貨為基礎的金融衍生性商品,市值約544~1200兆美元,是全球股票市值的10倍;是全球黃金現貨市值的近100倍。全球金融市場的交易額,80%都是由現貨的衍生性商品貢獻的,而期貨佔據衍生性商品龐大的交易比重。
不管是股票、外匯或大宗商品,其衍生性商品交易量都比現貨的交易量大很多。同樣,期貨也會成為投資比特幣非常重要的管道。
如何利用比特幣期貨對沖賺錢?
許多幣圈用戶都沒有投資期貨的經歷,以期貨是比較難的交易產品,實質上期貨交易不比現貨交易複雜多少,是投資常用的套利工具。
比較現貨,期貨的優點有:雙向交易、有槓桿。可以透過做空在下跌的行情中賺錢,可以用少量的資金投資更大的利潤。
目前,全球比特幣期貨交易所有:BitMEX、OKEX、CBOE、CME等。
其中CBOE和DME的實力較大,主要面向專業的機構投資人開放,在傳統金融市場有一定的影響力。 缺點是,開戶手續和流程麻煩,涉及法定貨幣交易、對投資者的資金量、地區、身份均有要求,很多投資者都無法參與。
個人投資者的比特幣期貨交易所主要有BitMEX和OKEX兩家,其中BitMEX是目前個人投資的全球交易量最大的比特幣期貨交易所。
BitMEX是純比特幣期貨交易所,從24小時交易量來看,BitMEX的交易量遠高於CBOE和CME的總和。也就是說機構進入數位貨幣期貨市場的還只是以小部分。
圖:藍色部分為BitMEX交易量,其他兩個為『正規軍』芝商所和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的交易量
另外,從保證金和槓桿合約來看,在芝商所CME做空比特幣合約所需的資本需求非常大。這意味著只有具有大量資本的交易者才能進行這些交易。這個限制因素以及CME提供的較低槓桿率意味著大多數散戶交易者將無法交易CME產品。
-
免責聲明:本文為經驗分享與資料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依據和邀約。您需謹慎運用相關數據及內容,並自行承擔所帶來的一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