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貨幣銀行是什麼?加密銀行和傳統銀行有何差異?

隨著區塊鏈技術的急速發展,加密貨幣市場和銀行業數位化正在齊頭並進。加密貨幣銀行以其獨特的功能,建立了其在銀行系統中的作用。

這篇文章將介紹加密貨幣銀行的功能和優勢,比較加密貨幣銀行和傳統銀行的差異,分析加密貨幣銀行破產的原因,並預測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趨勢!

文章目錄

一.加密貨幣銀行是什麼?加密銀行有哪些類型?

加密貨幣銀行屬於一類銀行機構,從事與加密貨幣相關的標準化活動,包括儲存、借貸、質押甚至更廣泛的工具和市場投資等。

主要差異在於加密貨幣銀行的貨幣是加密貨幣(例如比特幣、以太幣和美元穩定幣USDT等),會將加密貨幣整合到財務功能當中。而且這些機構必須在當地金融監管機構取得合法許可。

簡單概括,加密銀行是一個以加密貨幣進行傳統銀行業務(貸款、資金保存、轉帳、兌換等)的平台。

目前在金融領域運作的加密貨幣銀行有幾種類型:

  • 擁有加密貨幣牌照的傳統銀行
  • 擁有加密貨幣許可證的數位銀行(例如:Robinhood Crypto、Revolut等)
  • 具有數位銀行功能的加密銀行
  • 具有加密銀行功能的數位資產平台

以具有加密銀行功能的數位資產平台為例,其表現為:

去中心化金融(DeFi) ——與Defi開發相關的去中心化服務領域(包括平台、股票和加密貨幣銀行),在區塊鏈基礎上進行借貸和存款。

託管(保管人) ——它是一個金融機構,它有保存客戶的金融資產並進行操作的能力。

二.加密貨幣銀行的功能與優點是什麼?

作為加密貨幣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密貨幣銀行擁有一些獨特的優勢和功能,這使得它們在加密貨幣行業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1. 安全保障

加密貨幣銀行採用了一系列安全措施,以確保用戶的數位資產得到有效保護。包括多重簽名技術、冷儲存和白名單地址管理等。

多重簽章技術要求多個金鑰授權才能完成交易,增加了資金的安全性。冷儲存則將大部分的數位資產儲存在離線設備中,防範了駭客入侵的風險。白名單地址管理則透過限制交易對象,有效防範了詐騙和洗錢行為。

2. 金融服務

加密貨幣銀行提供了廣泛的金融服務,使用戶能夠更好地管理和運用他們的數位資產。這些服務包括但不僅限於貸款、存款、利息、投資、支付和轉帳等。

3. 主動式管理

加密貨幣銀行通常擁有專業的團隊,能夠提供一對一的諮詢和服務,幫助用戶更好地管理他們的數位資產。

加密貨幣銀行優勢

三.加密貨幣銀行與傳統銀行有何不同?

由於缺乏立法和投資風險,許多銀行仍不願意處理加密貨幣。然而,也存在一些例外:2019年,摩根大通成為第一家運作自己的加密貨幣JPM Coin的傳統銀行。該加密貨幣的目的是使公司之間的大額交易更快。

到2023年,越來越多的傳統銀行和數位銀行整合加密功能。它可以透過三種類型的許可來實現:

  • 持牌數位銀行
  • 現有持牌銀行的數位單位
  • 與持牌銀行合作

選擇的靈活性意味著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將考慮納入加密貨幣。

傳統銀行充當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中介。而加密貨幣銀行是基於去中心化網絡,這意味著它們直接在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處理加密貨幣交易。傳統銀行和加密銀行的主要差異如下:

傳統銀行與加密銀行比較:
✅傳統銀行優點: ✅加密銀行優點:
● 基於成熟的法律基礎,監管合規性高
● 業務範圍廣,包括支票帳戶、信用卡、貸款、投資、財務建議等
● 提供實體店和數位網路服務
● 擁有大量金融界技術人才和專家
● 基於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網路的分佈記賬,安全性高
● 更低的交易成本和更快的結算時間增加了便利性
● 服務可在全球範圍內訪問,並允許即時轉賬,不受地域限制
● 只有少數專家懂區塊鏈技術
❌傳統銀行缺點: ❌加密銀行缺點:
● 受政府法規約束,轉帳自由度低
● 銀行轉帳速度相當緩慢
● 銀行只扮演的是中介的角色
● 如果銀行倒閉,客戶可能損失資金
● 在許多國家,加密貨幣銀行的法律基礎仍然不充分
● 比特幣的價格波動不利於轉帳
● 缺乏明確的法規和消費者保護,需要客戶自擔風險
●加密銀行的業務範圍也比較單一

兩種銀行類型都有其優點和缺點。例如,傳統銀行需要專注於解決以下問題才能與加密貨幣業務競爭:

監管合規性:傳統銀行和新創公司在監管數位銀行和加密貨幣的複雜法律框架中舉步維艱。

技術挑戰:過渡到數位平台或合併加密貨幣需要所需的技術基礎設施。對於沒有人力和技術資源的組織來說,創建它可能是一項艱鉅的任務。

四.加密貨幣銀行破產的原因是什麼?

在矽谷銀行暴雷前後相繼倒閉卻較少被關注的另外兩家銀行:Silvergate Capital(加密銀行)和Signature Bank(簽名銀行),這兩家銀行都經營著開創性的區塊鏈系統,允許客戶24小時對數位貨幣進行即時的商業轉帳。

加密銀行於2017年推出的Silvergate Exchange Network(SEN)交易平台是第一個法幣與數位貨幣兌換的區塊鏈系統,而簽署銀行的Signet則在2019年推出。自2019年以來,這兩家銀行提供的交易平台已將超過2兆美元轉入並轉移到加密資產市場。

然而,這種將一美元法幣存進銀行就能轉出相應數位貨幣的交易平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缺乏監管的,從而也成為眾多所謂的初創金融科技公司發行穩定幣的平台( 發行越多,存款越多),進而此類公司可以憑藉數據資產作為抵押向該銀行貸款。

加密銀行於美國東部時間2023年3月2日股票暴跌近58%(跌幅與矽谷銀行相仿),市值僅餘1.81億美元,市值較2021年底最高點縮水逾97%。

而早在2022年11月,在其1,667個數位資產客戶中的頭部客戶FTX加密貨幣交易所爆倉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開始啟動對數位貨幣相關企業的監管與問詢調查, 導致該銀行的客戶擠兌,使其數位資產客戶的存款120億美元(相當於全部存款的90%)在年底前被擠提81億。

由於虧損眾多,該銀行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申請延遲提交2022年年報,並於3月8日有秩序結束銀行業務並自願清算。

由於加密銀行的擠兌,簽名銀行成為加密貨幣相關公司唯一的選擇。即使簽名銀行在去年底就宣布,將其在加密行業的風險敞口減半,並向聯邦住房貸款銀行借款100億美元維持流動性,但仍舊受到監管部門“加密威脅銀行業”的預期而關閉,由此可見,未來任何其他涉及數位貨幣相關業務的銀行將會被更嚴格監管與審查。

加密貨幣銀行破產五大要因

加密貨幣銀行破產的原因與傳統銀行破產相似,但也有一些與加密貨幣領域特有的因素有關,主要是市場波動、安全漏洞、監管問題、管理不善以及缺乏透明度5個,下文是具體分析:

1.市場波動:

加密貨幣市場非常波動,價格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波動。如果加密貨幣銀行的投資組合主要包含高度波動的數位資產,市場的劇烈波動可能導致其資產負債表出現嚴重問題,進而引發破產。

2.安全漏洞:

加密貨幣產業一直面臨安全威脅,包括駭客攻擊、釣魚等。如果加密貨幣銀行的安全系統受到攻擊,客戶資金可能會被盜取,導致銀行破產。

3.監理問題:

加密貨幣行業的監管狀況一直在變化,並且在一些國家尚未得到明確的法規框架。缺乏監管可能使一些不當行為得以滋生,這可能導致加密貨幣銀行在法律上陷入麻煩,最終導致破產。

4.管理不善:

與任何金融機構一樣,管理層的不善管理也可能導致加密貨幣銀行的破產。不合理的商業決策、糟糕的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可能導致公司面臨不可逆轉的問題。

一些加密貨幣交易所和加密貨幣銀行,因從事與加密貨幣、加密資產抵押相關的高風險業務,導致破產。例如三箭資本破產、FTX交易所擠兌、LUNA崩盤、Silvergate Capital(加密銀行)擠兌等。

5.缺乏透明度:

由於加密貨幣市場相對較新,有些公司可能缺乏透明度,不願意或無法提供足夠的資訊給投資者和監管機構。這可能導致投資者對公司財務狀況的真實情況感到懷疑,最終可能導致銀行破產。

五.加密貨幣市場(加密銀行)的趨勢與預測

雖然加密銀行在快速發展的加密市場中出現種種問題,但區塊鏈和加密貨幣也將對銀行業產生積極的變化。

根據研究機構的預測,不久的將來加密貨幣市場將會發生以下轉變:

加密貨幣銀行數量不斷增加,競爭日益激烈;

加強對加密貨幣銀行的法律監管;

進一步將區塊鏈技術與加密貨幣融入傳統銀行業務;

制定安全標準以保護加密資產;

穩定幣和其他低波動性加密貨幣越來越受歡迎 ;

提升使用者體驗,讓加密銀行更方便;

實施智慧合約以實現銀行營運自動化;

傳統銀行與加密銀行的合作關係日益加強;

開發加密銀行風險最小化和信用評分評估的解決方案;

增加對加密貨幣和加密銀行新創公司的投資;

因此,加密銀行的前景是光明的,因此現在可能是考慮投資加密貨幣行業的最佳時機。

六.加密貨幣銀行的常見問題

1.什麼是加密貨幣銀行?

加密銀行是提供與傳統銀行相同的金融服務但使用加密貨幣的金融組織。加密銀行混合使用數位和加密銀行功能。

2.加密貨幣銀行與傳統銀行有何不同?

傳統銀行充當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的中介。加密貨幣銀行是基於去中心化網絡,這意味著它們直接在發送者和接收者之間處理加密貨幣交易。

3.加密貨幣銀行提供哪些服務?

加密貨幣銀行提供各種服務,例如數位資產的買賣、加密貨幣交易平台的存取以及數位銀行的功能。

4.加密貨幣銀行可以解決傳統銀行的哪些挑戰?

加密貨幣銀行沒有地理限制,可以從世界任何地方存取。他們提供安全、快速、可靠的服務,無需不必要的中介。

5.可以將加密貨幣銀行功能整合到現有的銀行基礎設施嗎?

可以!傳統銀行基礎設施可以靈活地融入加密銀行功能,以帶來更高的效率。這可以透過整合區塊鏈技術來實現,使支付更快、更安全。

  • 風險提示:
    本文為經驗分享與資料整理,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依據和邀約。您需謹慎運用相關數據及內容,並自行承擔所帶來的一切風險。
分享到: